《哈利·波特》作者罗琳首次回击赫敏演员沃特森:她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发布日期:2025-10-12 15:03    点击次数:92

在数以百万计的粉丝心中,《哈利·波特》系列的魅力,既源于它构建出一个奇幻迷人、扣人心弦的巫师世界,也在于当年那群青春年少的演员团队与创作者们所洋溢出的团结氛围。可惜,一道绵延多年的裂痕,已然击碎了粉丝们心中的美好憧憬。主演艾玛·沃特森与作者J.K.罗琳因跨性别议题产生的矛盾,再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地时间9月29日,英国作家、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作者J.K.罗琳于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该系列主演艾玛·沃特森(饰演赫敏一角)以及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哈利·波特)的不满情绪。

罗琳对艾玛·沃特森提出了严厉批评,指责她缺乏自知之明。罗琳表示,当自己陷入舆论风暴中心时,沃特森公开发表的言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使得针对她的死亡威胁进一步升级。事情发生后,沃特森仅仅寄来一张看似毫无诚意的纸条作为道歉。罗琳直言,一个成年人不应在亲近某个时常公开鼓动刺杀朋友的激进运动的同时,还理所当然地期望曾经的朋友依旧对自己怀有情谊。

罗琳还斥责二人在系列电影收官多年之后,依旧以由她所缔造世界的“实际代言人”身份自居。

在文章结尾处,罗琳讥讽地表示,她怀疑对方之所以改变态度,是因为察觉到对自己毫不手软的指责已不再如往昔那般“流行”了。

展开剩余80%

据法新社报道,在此之前,罗琳从未像这样毫无保留地谈及沃特森。

这是J.K.罗琳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主演们的合影,图片转载自法新社。

罗琳与沃特森之间的矛盾发端于2020年,双方在跨性别人士相关立场上有着显著分歧。彼时,沃特森连同雷德克里夫皆公开对罗琳的观点予以质疑,并与之划清界限。此前,罗琳曾表明,她无意原谅沃特森和雷德克里夫与一场试图损害女性历经艰辛才争取到的权利的运动相勾结的行为。

罗琳此次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源于沃特森近期参与的一档节目。就在本月,在一档播客节目里,沃特森谈及了与罗琳之间的矛盾。当被问到是否依旧愿意与罗琳交流时,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是的,我始终都愿意。我对此坚信不疑,完全坚信。”

沃特森也提到,她真心觉得,自己所坚守的爱与支持,以及她的个人观点,并不意味着她无法或不再珍视乔(即J.K.罗琳)。外界舆论大多认为,沃特森的这一表态,是向罗琳发出的缓和双方关系的信号。

然而,紧接着,罗琳发表了一篇长文,着重表明自己无意与沃特森和解。

罗琳写道,艾玛固然有权反对我,也有权在公开场合谈论她对我的看法——但我同样拥有这些权利,如今我终于决定行使它们。

罗琳的回应内容全文如下:

我留意到针对此事存在诸多评论,故而我想说明几点。

我并不觉得,凡是演绎过我所塑造角色的演员,就必须始终与我的观点保持一致。这就好比我现在还得去询问二十一岁时上司的看法,看他认为我当下该秉持何种立场,实在荒谬至极。

艾玛·沃特森以及她的数位同僚,完全有权利支持性别认同相关理念。此类信念是受法律所保障的,我也绝不想目睹他们因持有这些观点而遭遇失业困境、遭受暴力对待,乃至面临生命威胁。

然而,特别是艾玛以及丹(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过去数年间曾多次清晰地表明:他们觉得我们往昔的职业合作关系,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权利——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责任——促使他们在公开场合对我以及我的观点加以批评。即便在他们结束《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演出多年之后,依旧持续以我所缔造世界的实际代言人身份自居。

自某人十岁起便与之相识,那种想要守护的冲动,实在难以彻底消散。直至不久之前,那幅画面仍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在偌大且令人心生敬畏的电影拍摄现场,需轻声慢语地引导着孩子们念出台词。过去的几年间,面对记者抛来的橄榄枝,我屡屡婉拒,并不愿就艾玛发表任何看法——特别是在那场所谓J.K.罗琳“猎巫”事件期间。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我曾向制片方表明,担心自己的言论会让她陷入被众人围攻的境地。

附件视频里的电视主持人提及了艾玛那场“我支持所有女巫”的演讲。实不相瞒,那的确是我态度转变的一个关键节点。然而,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却远比那场演讲更让我痛心疾首。艾玛曾托人给我转来一张她亲手书写的便条,上面仅有一句话:对你正在经历的一切,我深感抱歉。(要知道,她是有我的电话号码的。)

那段时间,针对我的死亡、强奸与酷刑威胁达到了顶点。我不得不极大地强化人身安保措施,每日都在为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恰在此时,艾玛于公开场合的举动无疑是火上浇油,而后却仅用一句轻描淡写的关心之语,就妄图让我相信她内心深处仍葆有同情与善意。

与众多始终生活在财富和声名构筑的保护罩内,从未体验过普通成人生活的人别无二致,艾玛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极度匮乏,以至于全然未察觉到自身的无知。她从不需要踏入无家可归者的庇护所;也永远不会被安置在男女混住的公立医院病房里;我甚至暗自揣测,自童年之后,她可曾走进过普通商场的试衣间。她所使用的公共卫生间是单人的,门外还驻守着保安。她可曾在市政运营的游泳池中,无奈地在新设置的男女混合更衣室里更衣?她可有过向政府资助却无法保证全女性服务的强奸危机中心求助的可能?又是否有过发现自己与一名自称为女性的男性强奸犯同处一间监狱牢房的情形?

十四岁的我,远非百万富翁。在创作那本让艾玛声名大噪的书籍时,我正挣扎于贫困的泥沼。也正因为这份亲身经历,我比谁都清楚:艾玛热衷参与的这场对女性权利的侵害行为,对于那些没有她那样优越条件的女性和女孩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若艾玛没有在最近的这次采访中,突如其来地宣称她爱我、珍视我——我揣测她态度转变,是因为意识到对我毫不留情的指责,已不再如往昔那般流行——或许我永远都不会这般毫无保留地吐露这些心声。

成年人无法在亲近一场时常公然鼓吹刺杀朋友的激进运动的同时,还心安理得地要求这位曾经的朋友依旧钟情于自己,好似这位朋友俨然成了自己的母亲。艾玛固然有权反驳我,也有权于公开场合表达她对我的看法——可我同样拥有这般权利,且我最终决意行使它。

本文为观察者网的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发布于:四川省